目前POD的應用在出版界大多是舊書的再版或是少量、較專業的新書。在選擇數位印刷或傳統印刷的考量點上,大多會在生產品質、呈現樣貌與成本計算上將兩者相互比較。而POD的單位成本較高,且在生產方式上又有著許多的限制,常讓想要嘗試的出版業者望之卻步。然而,在這樣資訊不充足的情況下給予POD較負面的評價,其實是有欠公平的。POD著重在『應用』的部份,而這樣的應用,蘊含了許多『變革』的精神。
製作方式上的變革→重在內容而非形式
以舊書(再版書)為例,原先使用傳統印刷的書可能是精裝、燙金等生產方式,在目前的數位印刷生產技術上是有其困難度的,大多的出版業者一開始並不願意改變原書的既有樣貌。但仔細看看這些再版、再印的書籍,都是已經出版10~20年的時間了。在現今的時間點上,是應該賦予其一個新的樣貌。
多數的業者在經過溝通之後,都願意將原先的格式作一些小幅度的調整,如在裝訂的方式上由精裝本改成平裝本、在內文圖文的呈現上在不影響讀者的閱讀便利性的前題下,拿掉部份較不易呈現或是呈現效果與傳統印刷有較明顯落差的部份。無可諱言的,數位印刷在印刷的領域上算是剛起步,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,但一本書再版的重點卻是在於,經過了時間的考驗,好的內容能夠再次呈現給讀者。
出版考量的變革→消長、輔助的選擇
隨著閱讀人口結構的改變,閱讀載體也不在只限於紙本,這樣的變化下造成新書的銷售量大不如前,一本書的退書、滯銷率常高達首印量的六成,使得出版業者在審查是否出版作品的考量門檻不斷的提高。若是以傳統的經銷模式作為考量的標準,為了要滿足鋪貨點的數量,勢必仍要有一刷千本的印量。許多原先有機會可以出版的作品,就會在出版業者的保守考量下失去了出版的機會。
另一方面,一些較專業的出版品,因其閱讀人口本就有條件上的限制,故其縱使有固定的市場,與基本印量相較下來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,在印量的限制下,印了會造成不小的庫存壓力,不印又會使許多好書難以上市。
若是以數位印刷作為生產的方式,在出版門檻間的作品,可利用數位印刷作銷售市場上的水溫測量,若是市場反應不錯,可以再使用傳統印刷作生產銷售,若是銷售不如預期,所投入的也只是程度較小的生產成本,且不會有滯銷書所造成的龐大成本壓力。
就應用的概念上來說,數位印刷與傳統印刷的生產方式並非是一個非A即B的選擇,而是相互輔助的概念。只是近來大環境的變遷,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兩者互回消長的關係。
銷售通路的變革→需求端的再次確定
以往書籍的銷售,是以實體通路為主,為了要滿足實體通路的數量,而相對應出來一刷至少千本的基本印量。近年來,網路平臺的盛行,方便再加上無時差的特點,符合現代人的購物習慣,使得在實體書店看書的人多而買書的人少。由此,可看出銷售形式正漸漸由實體位移到虛擬通路。
再者,以往的經銷模式,印量的計算模式只估算到銷售點的實體店面數,但銷售點並不等於銷售量,甚至有著極大的差距,而今天配合這虛擬通路的興起,我們在銷售鏈的關係上,可以由從前的銷售點再往前推,能夠更精確的計算到實際買書的消費者數量,不會作過多的生產。以往的生產流程總進行在宣傳、銷售之前,所以要擔負市場反應的風險,但在這樣的模式下,則可以作到完全確認銷售量之後,再去進行之後的生產動作,對出版者而言,表面上雖然是付出了較高的單位製作成本,而使得獲利率不如以往,但其並不用再擔負市場反應不如預期的風險,以及後來日積月累下所產生的管銷壓力,雖然滯銷後的成本常難以計算,但以現今這樣高退書的市場反應來說,這樣一加一減之間,數位印刷仍屬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簡言之,製作方式、出版考量與銷售通路上的變革,都是為了因應出版界大環境的變遷,雖說數位印刷在製程上仍有努力的空間,但與傳統印刷相較,應是說明兩者之間有差異,而非誰不如誰的問題,畢竟在傳統印刷在技術上雖已發展成熟,但面對大環境的考驗,仍有許多無法克服的限制。在真正進入到電子書時代之前,數位印刷可以幫助出版業者在此過渡期間重新找出自己的定位,在諸多不明確且不利的環境下,仍能堅持出版好讀物的初衷。
撰稿人:林昀蔚